全屏背景
导航菜单
欢迎光临中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全站搜索
搜索
最新文章
滚动新闻:
图片
当前位置
文章正文
疫情报道中的坚守与思考 ——以经济日报武汉前线抗疫报道为例
作者:新华报刊网    发布于:2020-07-09 08:54:43    文字:【】【】【
摘要: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疫情报道要更有温情,既要注入更多人文关怀的“软”内容,又要增加权威数据和基层细节,还要综合运用新闻评论、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给涉及疫区居民的不利舆情“降温”。

1月29日至3月29日,笔者作为经济日报社首批派往武汉抗疫一线的三名记者之一,参与了从离汉通道关闭到3月25日湖北省除武汉地区“解封”的采访报道全过程,足迹遍及武汉市10余所医院、20多个社区、5家超市(物流园)、2家医用物资生产企业以及黄冈市3个区县。

60余天的抗击疫情采访,逾300名从北京“逆行”至武汉的中央媒体记者几乎没有预设的新闻场景,没有按部就班的新闻策划,也没有循规蹈矩的报道范式,这样突发的采访环境结合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规律,给前线的新闻工作者更多新挑战、新体会、新启示。

尤其是在防疫阻击战打响初期,网络传播较高的“爆款”作品一般集中于争议事件、悲伤题材、委屈和倾诉等内容。面对这些花样频出的“流量”网文,投入战斗的主流媒体是否必须禁锢于同类题材,捕捉带有“血腥味”的爆款作品?是否只有追随冰冷甚至“伤口撒盐”的文风才能获得关注?有没有让疫情报道更温暖的方式?笔者尝试从人文关怀、数据新闻、正本清源3方面谈谈体会。

一、用人文关怀传递信心

1月29日至2月4日是笔者到湖北省武汉市驻地采访的第一周。由于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疫情防控在最吃紧阶段,也是受众对前方新闻最“饥渴”的时期。各地驰援的医疗队、物资配送志愿者、蓝天救援队等尚未完全到位,尤其是市内交通的严格管控,给采访带来不小难度。

这一时期的舆情有几个特点:一是网络舆情持续发酵,武汉市内医院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病例增多,少数市场化媒体对死亡病例数量、疫情通报及时性、家属悲伤情绪、湖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的部分“插曲”等过分渲染炒作,群众存在一定焦虑和恐惧心理;二是社区发热疑似病例增多,医疗资源紧张,基层防疫一线的网格员、社区书记、社区民警等压力增大,部分社区居民存在畏难和抱怨心理,对“封城”举措不理解,极少数群众甚至到社区闹事,要求尽快送家属去医院救治;三是由于武汉市大型农贸市场全部关闭,仅靠超市、连锁商店供应物资,居民日常起居的物资供应受到一定影响,群众对菜价、肉价和日常买药等问题产生情绪,对储备肉、暖心菜、日常药等供应状况存疑。

要疏导这些不利舆情,除了让“暖心菜”、储备肉、一线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落地之外,更重要的是澄清事实、报道举措、凝聚信心,在抗疫报道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

一是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官方防疫信息是安抚舆情的“必需品”。要人动情,必须首先让人知情,隐瞒灾情等于愚弄欺骗人的感情。出于对自身环境安危的考虑,武汉市民迫切需要了解灾情,给予武汉城内外的公众更多知情权。

1月31日,笔者独自一人驱车往返140公里到达武汉市新洲区的武汉协卓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在离汉通道关闭、物流配送紧张、工人返岗难等背景下,医疗物资企业面临的问题和质疑接踵而至。笔者用翔实的一线企业调研报道《加班加点保供应 特事特办干劲足—— 来自湖北省医用物资企业生产一线的报道》,回应了公众特别关切的:“医疗物资企业恢复生产的人从哪来”“增加的成本如何消化”以及“目前医用物资的产能到底能提高多少”等问题。

湖北全省的口罩企业主要集中在仙桃和潜江两地,笔者采访的这2家企业是武汉全市为数不多的医用物资企业,稿件刊发正值武汉“封城”最艰难的时期,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了对企业转型保生产的赞扬,以及对医用物资供应的信心。

二是精准把握新闻报道的“尺度”和“效果”。抗疫初期的新闻人物报道呈现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侵犯隐私、给死者家属带来二次伤害、干扰救治秩序等三点,造成这三种失范行为的原因就在于“度”的把握失衡,过度追求所谓的永久真相以至侵犯隐私和伤害死者家属情感,不考虑党纪、国法、民俗和伦理,过度“抢新闻”以至干扰救援秩序,使新闻的职业要求与伦理道德间发生摩擦。要避免摩擦,需要处理好呈现感情和带来伤害、深入“红区”采访与干扰救治、真实反映问题与煽动情绪等几对关系,做到帮忙不添乱,增彩不抹黑,推动问题解决。

比如,在防疫初期,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很大,网上时常曝出未经核实的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冲突视频,部分社区人员离职的谣言四起,尤其是针对华南海鲜市场的各种猜测不断。为了回击流言,2月4日,笔者来到华南海鲜市场2公里范围内的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道、汉兴街道、常青街道调研。这三个街道分居海鲜市场的南侧、北侧、西侧3个方向,是当时疫情防控最严峻的地区。3个街道辖区内有汉口火车站、华南海鲜市场、3家定点发热医院、30余个老旧社区以及多个“城中村”,常住居民约18.2万人。最终,通过对社区网格员、消防员、社区书记、社区民警等3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的详尽采访,写成稿件《社区疫情防控最前线 他们需要什么》,有力呈现了当时武汉防疫压力最重基层社区的现状,还原了华南海鲜市场的部分情况,澄清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很多不实信息。


在防疫阻击战初期,网络传播较高的“爆款”新闻作品一般集中于几方面:一是涉及“吹哨人”等有争议事件,二是涉及病人离世等悲伤的事件,三是涉及封城后居民的委屈和倾诉。

出现这些“爆款”作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作者视角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抗疫新闻报道初期,极少数媒体、自媒体、网络大V的社会伦理失范,出于“不顾一切想出名”的虚荣心、企业经营压力、流量红利诱惑以及网络新闻娱乐化的冲击等因素,不管公共事件的社会公德,违背媒体从业者的道德规范,引发防疫居民过度情绪悲伤以及部分防疫问题的过分解读。

面对这些博取眼球的流量网文,投入战斗的主流媒体是否必须禁锢在同类题材的“框框”里才能捕捉到带有“主旋律”的爆款作品?流量与“主旋律”能否兼得?

在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之下,数据新闻配合音、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往往能收获比普通文字更多的流量“红利”,这种方法应用在主旋律报道中也不例外。在武汉期间,笔者多次尝试用“冰冷”的数据表达温暖,运用“主食是数据,主菜是音视频”的防疫报道模式,力争在战斗中寻找共情、共鸣和感动,让数据“富矿”与音视频素材发生化学反应,发掘出流量与“主旋律”兼得的优秀作品。

在抗疫报道的具体写作流程上,借助数据的同时,主流媒体毫无疑问都应当无条件地弘扬抗疫的人性光辉,以普通民众或网民视角呈现典型人物和故事,但应避免落入“一次事故出一批英雄”的俗套。要努力将互联网传播较好的、有特点的数据与有个性的新闻人物结合起来。

哪些数据和新媒体素材可以使用?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一些做法可资借鉴。2月中旬,笔者在武汉采访中获得这样一组数据:整个武汉市有3万多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3.6万名“下沉”干部、1万多名警察和辅警奋战在抗疫一线。这些人有没有共情的细节?能否激发他们的共鸣?笔者没有立刻刊发短消息,而是在后面的采访中积累了15个左右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内容涵盖了“下沉”干部、社区民警、社区网格员等人在抗疫中的体会和感受,有些人甚至在镜头面前流泪。

2月20日前后,武汉市发出5个“百分百”要求:即确诊患者百分百应收尽收、疑似患者百分百核酸检测、发热病人百分百进行检测、密切接触者百分百隔离、小区村庄百分百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笔者认为,使用“数据+音视频”的机会来了。以这“5个百分百”数据发布为契机,笔者又补充采访和制作了图表、图片,在报纸、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刊发《平凡的壮举 坚固的堡垒》,用5个百分百和一群人的共性特点,呈现出一幅防疫“群像”,既有10多个人物小视频的“串联”,又有图片和图表的配合呈现,还有数据的支撑,可谓声情并茂,数据和音视频的网络传播优势在这次报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如,在抵汉采访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饶歆、江汉区唐家墩街道天门墩社区网格员王奇、江汉区天门墩社区消防员陈胜等几名普通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笔者。经济日报武汉采访组克服交通、饮食、物资缺乏等困难,先后步行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百仓储超市(水果湖店)等地,统计社区防疫数据、物资调配数据以及医疗救治数据,将这些数据与感人的故事和情景相结合,先后在经济日报1版至4版策划刊发了《社区防疫的三颗“定心丸”》(1月31日)、《夜以继日,他们与时间赛跑》(2月1日)等多篇报道以及采访感言《防控前线的坚守令人动容》。采访内容聚焦社区防疫经验、医疗物资企业加班加点保供应、雷神山医院建设等场景,实现当日采访刊发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稿件,次日刊发报纸的“滚动式”传播,起到了党媒“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以及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作用。

这期间,笔者有几点体会:首先,越是重大事件,党报采访报道越要抢占先机,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抢先发声,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再次,要把控好整体舆论,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其中,涉及加强网络媒体管控等工作,要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对借机造谣滋事的,要做好舆论监督,并建议分管部门依法处理。

三、正本清源为负面舆情“降温”

在抗疫报道中,部分流量网文虽然赚取眼球,但给不少社区居民和普通医护人员带来不小伤害。事后对这些网文进行“媒介审判”,若遇到涉及法律、政治层面的问题时,逾越法律“未审先判”并不是媒体应尽之责。新闻“温暖”的意义又在哪里?

呵护受伤的疫区群众,媒体记者有责任和义务从“正本清源”角度,直接批驳错误事实,反驳错误结论,安慰百姓的心灵创伤,相对合适的办法是利用新闻评论的形式。常见的新闻评论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开门见山地进行主观点评、批驳或赞同,即“明示结论”。一般以凝练的语言和短小篇幅,在言论中直接分析新闻事实,直截了当给出作者的观点;另一种是运用有述有评的方式,“寓观点于叙述之中”,只出现少部分评论性语言,在文中多用叙述的方式引出结论,向受众提供引导性材料,更多是在叙述中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观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闻评论不是“媒介审判”,不能对未经过司法审判的案例妄加评论,要遵守起码的法律“准绳”和职业操守。

2月6日,距离武汉“封城”已经过去约2周,彼时的武汉最热门的新闻题材之一是全国各地的捐赠报道。笔者在现场采访发现,尽管多数企业是善意的捐赠,但也有少量企业是为了蹭热点。比如,有人赠送一些粗制滥造的口罩,被媒体曝光;有人向前线记者免费赠送防疫商业保险产品,但没有填写投保人身份证号、受益人、赔付额度等信息;还有企业欲向雷神山医院工地捐赠几十罐婴儿奶粉。如何既不打击捐助者的积极性,又引导好捐赠企业的方向?笔者于2月7日刊发评论《爱心捐赠容不得“蹭热点”》,从合法合规的捐赠说起,谈到抗疫工作的捐赠之急、捐赠之需、捐赠之利,用善意的角度分析了抗疫物资捐赠的各种可能性,最终点评少数捐款的不良影响。此文刊发后,经济日报客户端点击率超过500万次,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科院网站等转载。

2月底,武汉市部分社区传出低价肉类遭居民质疑,“宅家”许久的市民一度喊出“假的”。其中,有的市民希望菜价能便宜点,希望老人、婴幼儿的生活物资更有保障;有的希望其他疾病的买药看病需求能得到满足;有的希望特殊群体、边缘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的希望社区加强排查和消杀工作。如何引导好这股舆情,事关基层防疫的成败。3月1日笔者在经济日报头版刊发《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抓好民生》,从防疫的目的和举措分析开来,最终落脚点强调民生。文中写道:“无论是防控疫情,还是保障菜价稳定,抑或是解决特殊群体生活保障,目标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在现实中,防疫阻隔既是为了广大民众,也需要广大民众积极配合支持。”文章刊发后,很多市民纷纷留言,表达对武汉市物资保障举措的理解和支持。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在这一重要讲话之前,一线的医护人员待遇问题已经有了舆情发酵。有的网友看到被口罩勒出伤痕的护士、看到累得直不起腰的医生,纷纷流下热泪。笔者在武汉一线同样感同身受,为了呼吁保护、鼓励和支持医护人员,2月17日笔者撰写时评版头条言论《解除“白衣战士”之忧还要做很多事》,文章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同仁医院西院区、武汉中心医院等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转发和跟帖中表达了共鸣和赞赏。

全屏背景
自定内容

友情链接:中国政府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 媒体合作: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39健康网 搜狐健康 新浪健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西街11号安格写字楼3层  邮编:100049 

电话:010-86221928 E-mail:zyccw2019@163.com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ved  京ICP备20026696号-1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未经可禁止转载